通过媒体发布广告招揽会员骗取会费,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建议,通过内幕消息、假冒或仿冒合法证券经营服务机构之名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
案例一: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免费荐股"广告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
范大爷在电视上看到某股评节目,股评"专家"称"要想免费获取涨停股票,赶快拨打节目下方的热线电话"。范大爷拨打了该热线电话,电话那头的小姐非常热情地介绍了该公司炒股的骄人业绩以及跟着公司专家炒股可以达到的收益,声称只要交纳会员费后,就能为其推荐涨停股票。范大爷抵挡不了该公司持续不断的电话攻势,想先交几千元碰碰运气,于是给该公司汇了4000元会费,刚开始,公司推荐的股票确实像预测的一样连拉两个涨停,但没想到从第3天开始便一路下跌,比自己操作亏得更厉害。至此范大爷才知道可能上当受骗了。
案例剖析:不法分子发布"免费荐股"广告的目的就是诱骗投资者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在获取投资者的联系方式之后便展开强有力的电话攻势,反复向投资者推荐股票,骗取服务费。
案例借鉴:Miss摩提醒投资者不可轻信免费推荐黑马、免费荐股、免费诊股等以及夸大以往荐股业绩、直接或变相承诺收益、公开招收会员的非法证券节目和广告,不要泄露个人电话号码和个人资料,对陌生荐股来电要保持高度警惕。
案例二:以出售炒股软件为名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
李大娘是北京的一名投资者,在电视上看见一名证券分析师有声有色地宣传某公司的炒股软件,声称该软件能准确揭示股票买卖点,并免费推荐了一两只股票。李大娘见这几支股票确实上涨,便拨打了电视上的电话,接电话的业务员信誓旦旦地说,只要购买软件成为会员就会有股票信息提供,保证稳赚不赔。李大娘因近期市场震荡,股票套牢,便心急如焚地花5000元购买了该软件,使用期为3个月。但不久,李大娘发现该软件的实际效果与宣称内容大相径庭,遂向公司提出退款。公司则称可以免费给李某展期服务3个月,并推荐有内幕信息的股票。随后,李大娘每次都是高买低卖,不仅没有赚到钱,反而陷入重度亏损的境地。后面李大娘通过朋友查询才发现该公司无证券投资咨询资格,实际是以销售荐股软件的方式从事非法投资咨询活动。
案例剖析:不法分子在销售炒股软件的过程中,往往会夸大宣传软件的荐股能力,并将证券投资咨询作为软件的功能和后期服务,骗取高额的服务费。
案例借鉴:Miss摩提醒大家切不可迷信所谓的炒股软件,希望借助所谓的高科技力量寻找并捕捉股市黑马。结果不仅没有享受到炒股软件带来的所谓丰厚回报,反而还搭上软件费和投资的巨大亏损。Miss摩希望大家要保持理性的投资心态,没有任何个人和任何炒股软件能够对市场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不要被任何高额回报的口头承诺所蛊惑。
案例三:以私募基金、内幕消息为幌子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
投资者张大叔在家接到电话,对方称自己是国内知名私募基金公司,拥有大量的内幕信息,能为其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张大叔经介绍上网浏览了该公司网站,看见网站上公布了大量股票研究报告和行情分析,觉得该公司非常专业,便同意接受该公司的咨询服务并缴纳了8000元服务费。事实上该公司只是个皮包公司,并不具有投资咨询资质,张大叔缴纳的服务费也打了水漂。
案例剖析:许多所谓的专业机构无外乎就是租用一个几十平米的办公场所,并雇用一些对证券市场一无所知的业务人员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话术"对投资者进行欺诈的"皮包"公司。
案例借鉴:投资者在参与证券投资咨询服务活动中,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盲目轻信所谓的"专业机构"和"内幕消息"。接受投资咨询服务时一定要核实对方的资格,明确对方身份,选择合法机构和有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案例四:通过假冒或仿冒合法证券经营服务机构之名从事非法证券投资咨询。
投资者张阿姨接到金某来电,称其是XX证券公司员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得知他的股票账户亏损,XX证券公司可以为其推荐股票,帮助赚钱。出于对XX证券公司的信任,张阿姨向金某提供的账户汇入了3个月的会员费6000元。此后,金某多次通过手机飞信和电话向张某推荐股票。但是,张阿姨非但没有从其推荐的股票获得预期的收益,反而出现了亏损。感觉不妙的张阿姨致电XX证券公司后才知自己上当受骗。
案例剖析:不少不法分子为实施诈骗,用与合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市场专业机构近似的名称蒙骗投资者,或者直接假冒合法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的名义来实施诈骗。
案例借鉴:投资者对于主动上门电话、来访一定要提高警惕,通过查看对方工作证、证券投资咨询资格证书、向证券监管部门咨询或拨打该公司官方披露的客服电话等途径核实对方身份,防止上当受骗。另外,Miss摩尤其提醒大家一定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进行资金投资,如银行、券商、第三方销售机构或者基金公司直销渠道办理,这样可较大程度的降低受骗的概率。